辨中边论释校疏
本书以玄奘法师的汉译为底本,根据日本学者长尾雅人编纂的梵本,及胜友(Jinamitra)、戒王菩提(lendrabodhi)、智军(Ye shes sde)三位译师於九世纪初译出的藏译本,加以校勘世亲论师(Vasubandhu)的《辨中边论释》(Madhy’ntavibh’ga-bh’sya)。有关玄奘译对梵本的改动、已至与真谛译之开合,详见本书【校记】。於校勘时,并参考安慧论师(Sthiramati)的《辨中边论释疏》(Madhyntavibhgaka),以及不败尊者(Mi pham rgya mtsho)的论释《辨中边论释˙光明法鬘》(dBus dang mtha’ rnam par ’byed pa’i bstan bcos kyi’grel pa ’od zer ’phreng ba),对根本颂及世亲释加以疏释,此详见於本书【校疏】。不败尊者为藏密甯玛派的大学者,他的释论,乃依瑜伽行中观见来释说世亲的释论;至於安慧的疏,则完全依瑜伽行古学,与唯识今学所说,有很大的差异。本书既据此二家释疏为主,因此【校疏】所言,亦可以说是遵从瑜伽行古学的见地。弥勒五论中,本论是针对加行道行人而说。瑜伽行古学凡为加行道而说者,必强调三自性,因此本论便亦以三自性为骨干而说七事,并由三自性的全盤考察,从而建立瑜伽行古学的中道。有关讨论,以详说於本书〈导论〉及〈前论〉中,读者可以参考。
著作学习指南(谈师建议)
有读者反映,本专栏所说甚深,很难理解。这的确是实情,因为本栏许多文章本非为上网而作,是由书本摘录。笔者写的书本有次第,如果依次第来读,而不是随意抽出其中一本来读,那就很容易明白书中之所说,所以,这其实是基础的问题。笔者说如来藏,是依藏传了义大中观的基、道、果来说,其中有些是甚深秘密,一般不说,所以内容甚为深密,倘如无了义大中观的基础,凭空读其中一书一段,就自然摸不着头脑。因此笔者觉得应该为读者补习(得罪,得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