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宁玛派教法,本论可依大中观的加行道来作抉择。以加行道的层次来治本论,亦为印度瑜伽行派的传统。
本书以玄奘法师的汉译为底本,根据日本学者长尾雅人编纂的梵本,及胜友(Jinamitra)、戒王菩提(Śīlendrabodhi)、智军(Ye shes sde)三位译师于九世纪初译出的藏译本,加以校勘世亲论师(Vasubandhu)的《辨中边论释》(Madhyāntavibhāga–bhāṣya)。有关玄奘译对梵本的改动、以至与真谛译之开合,详见本书【校记】。
于校勘时,并参考安慧论师(Sthiramati)的《辨中边论释疏》(Madhyāntavibhāgaṭīkā),以及不败尊者(Mi pham rgya mtsho)的释论《辨中边论释‧光明鬘》(dBus dang mtha' rnam par 'byed pa'i bstan bcos kyi 'grel pa 'od zer 'phreng ba),对根本颂及世亲释加以疏释,此详见于本书【校疏】。
不败尊者为藏密宁玛派的大学者,他的释论,乃依瑜伽行中观见来释说世亲的释论;至于安慧的疏,则完全依瑜伽行古学,与唯识今学所说,有很大的差异。本书既据此二家释疏为主,因此【校疏】所言,亦可以说是遵从瑜伽行古学的见地。
弥勒五论中,本论是针对加行道行人而说。瑜伽行古学凡为加行道而说者,必强调三自性,因此本论便亦以三自性为骨干而说七事,并由三自性的全盘考察,从而建立瑜伽行古学的中道。有关讨论,已详说于本书〈导论〉及〈前论〉中,读者可以参考。
【5. 大中观集 • 10. 辨中边论释校疏】
序言与后记
第一讲 序
第一章 导论(谈锡永)
第一讲 由能相与所相认识中边
第二讲 中道的开展——本论结构(1)成立中道
第三讲 中道的开展——本论结构(2)由三自性成立中边
第四讲 中道的开展——本论结构(3)共不共相七事
第五讲 中道的开展——本论结构(4)各品分析
第二章 前论(邵颂雄)
第一讲 绪言
第二讲 梵本与校订本
第三讲 译本(1)汉译
第四讲 译本(2) 藏译
第五讲 译本(3)日译
第六讲 译本(4) 英译
第七讲 诸家诠释(1)印度论师释疏
第八讲 诸家诠释(2)汉土祖师诠释
第九讲 诸家诠释(3)藏地祖师释谕
第十讲 由瑜伽行古学之「相应」义建立三自性
第十一讲 十真实中的根本真实——三自性(1)三自性之体性
第十二讲 十真实中的根本真实——三自性(2)三自性之观修
第十三讲 本论的结构与谕旨
第三章 正文(谈锡永)
第一讲 校例
第二讲 辨相品第一
第三讲 辨障品第二
第四讲 辨真实品第三
第五讲 辨修对治品第四
第六讲 辨修分位品第五
第七讲 辨得果品第六
第八讲 辨无上乘品第七
关于本网站
本网站旨在宣扬佛家根本思想----如来藏。
本网站信息皆采集于互联网。